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制备了棒状、球形、核壳结构三种不同形貌的稀土磷酸镧荧光粉。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EDS)、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形貌、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并简单探讨了不同形貌LaPO4的形成机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La(NO3)3·6H2O和NaH2PO4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棒状形貌的LaPO4:Ln3+。详细探讨了反应物比例、水浴温度、pH值等反应条件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当La(NO3)3·6H2O与NaH2PO4的比例为1:4时,得到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形貌为单分散的短纳米棒,晶体结构为单斜相LaP04:Eu3+。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制备的棒的长度会增加,并且样品的均一程度会改善。溶液的pH值对生成纳米棒的长度以及分散性有明显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样品逐渐从单个生长的纳米棒变为纳米簇。荧光分析表明,当Eu3+离子掺杂浓度为5%时,其发光强度最强,并且,掺杂其它稀土离子的LaPO4纳米棒都有较强的发光强度,说明制备的LaPO4纳米棒是良好的基质材料。(2)以La(NO3)3·6H2O和H6P4O13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LaPO4:Ln3+微米球。详细探讨了反应物比例、反应时间、HNO3用量等反应条件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当La(NO3)3·6H2O与H6P4013的比例为1:7或1:8、反应时间为6 h时,可以得到单分散的微米球,其平均粒径约为2 gm。HN03用量对形貌的改变起着关键作用,随着HN03用量的增加,生成的样品逐渐从球形变为不规则状,再变为棒状,最后变为颗粒状;当HNO3用量为3 mL时,所得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大,其形貌为均匀分散的短纳米棒。掺杂不同稀土离子的LaPO4微米球都有较强的发光强度,说明制备的LaPO4微米球是良好的基质材料。(3)分别以Si02和三聚氰胺甲醛(MF)球为核,La(NO3)3·6H2O和NaH2PO4为壳层原料,采用湿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SiO2@LaPO4:Eu3+和MF@LaPO4:Eu3+核壳结构荧光粉。实验结果如下:氨水用量对Si02球的均匀性有影响,甲酸用量、反应时间对MF球的粒径大小有影响。NaOH用量对LaP04壳层能否成功包覆在Si02或MF核上起着关键作用。包覆层数越多,发光强度越大,当包覆层数为四层时,得到的SiO2@LaPO4:Eu3+样品发光强度约为纯LaPO4:Eu3+荧光粉发光强度的63.8%,说明制备的SiO2@LaPO4是良好的基质材料。并且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其它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