锗在吸收边附近热光系数的理论建模与测量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edede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射率和热光系数是表征材料光学性质重要的参量。作为常用的红外光学材料,锗在透明区光学性质研究很成熟,但在吸收边附近(1550nm附近,属于近红外区),它的折射率和热光系数相关研究较少,论文仔细分析了锗材料在吸收边附近区域的光学吸收过程,指出本征吸收与激子吸收对吸收边热光效应存在较大的影响;利用吸收系数和折射率的内在联系,建立锗材料在吸收边附近的热光系数模型;并搭建实验平台实际测量了吸收边附近区域锗的热光系数。理论建模的具体思路为:在吸收边附近主要的吸收过程有本征吸收与激子吸收。本征吸收是由电子带间跃迁引起的,包括带间间接跃迁和带间直接跃迁,建模时忽略带间间接跃迁影响,只考虑跃迁概率较高的带间直接跃迁,这一部分借助经典的谐振子模型来描述。其中,按照对热光系数贡献的大小,带间直接跃迁又分为E0直接跃迁和其余直接跃迁。用简单的抛物线能带结构来描述E0直接跃迁;其余直接跃迁对热光系数的贡献则用透明区的折射率模型来计算。鉴于所讨论为吸收边附近区域,论文重点讨论激子吸收对吸收边附近热光效应的影响,采用wannier激子模型描述。尝试建立wannier模型中变量与温度函数关系,即可推导出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进而得到折射率—温度关系。最后,将谐振子模型与wannier激子模型结合,实现对吸收边光学现象的描述。根据所建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发现,吸收边附近热光效应出现反常现象,即随温度升高呈递增趋势的锗的热光系数曲线在吸收边附近出现一个突变,即热光系数由正值变为负值之后,再趋于某一正值。论文搭建了基于光纤传感器的实验平台对锗膜的热光系数进行准确测量。利用蒸镀工艺在光纤端面镀上锗膜作为传感单元,利用高低温实验箱产生可调温度场,实验测量置于温箱中的锗膜反射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进而根据反射率—折射率关系得到折射率—温度系数,即热光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如理论模型所预测,在吸收边附近,锗的热光系数随温度升高出现由正到负的变化。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基本相符,但实验结果中热光系数的减小趋势比理论预测要小。论文最后分析了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存在误差的原因,并指出之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延迟焦化装置是大型化工机械装备,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感监测手段,为了移除合成于高达50米且直径超过10米的密封罐状焦化装置中的千余吨焦炭,目前普遍依靠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去
本论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磁性纳米线及其阵列的磁特性,目的是通过探究纳米线及其阵列的宏观磁物理量,进而探究其微观磁化行为。论文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首先介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对多功能器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具备铁电性和铁磁性的多铁性材料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多铁材料中的磁电耦合效应,在信息储存、计
电子有两个自由度,一个是电荷,另一个是自旋。以电子电荷为基础的微电子在二十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传统的微电子器件中电子的自旋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自从在多层膜和颗粒膜
近些年来,X光成像探测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X光成像探测器主要包括非晶硅型、非晶硒型和CCD型。相比较而言,非晶硒型具有转换效率高、灵敏度好等
对于铁路交叉道口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防护和铁路维修维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提前预报接近的列车是解决该问题较好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内外在短轨铁路上已研制多种预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尤其是混沌系统的研究被认为是本世纪末科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其它学科相比,非线性学科还处于相对比较年青的阶段,但是她的重要性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体现。神
稀土掺杂锆钛酸铅镧(PLZT)电光陶瓷在多功能器件、集成光学和上转换器件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稀土掺杂PLZT电光陶瓷的发光特性、辐射特性以及频率上转换
我们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以及后期还原处理工艺,制备了CoFe2/CoFe2O4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磁性材料。XRD的结果证明:钴铁氧体纳米颗粒经过部分还原后出现了bcc结构的CoFe2相
本文对建立于3.4km的近地视距光通信链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理论探讨,给出了霾、雾、雨、大气湍流对光通信链路的影响结果,并就大气衰减信道和大气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