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深入有效地开发利用桔梗资源、研发新药为目的,对桔梗总皂苷、总次皂苷的制备及次皂苷的分离、定性定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最小抑菌浓度(MIC)为指标,对桔梗次皂苷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为研究桔梗总皂苷的提取分离工艺,采用ZTC-1大孔吸附树脂,利用水和20%、30%、40%、50%、95%的乙醇溶液洗脱提纯桔梗总皂苷。该法得率高(2.05%)且操作简单,但尚存在提取周期过长等问题。随后,作者以水为溶媒,研究了影响水提取桔梗总皂苷的各种因素,据此建立了水提—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制备桔梗总皂苷的方法,即:桔梗粉末(过840μm孔径筛)共加20倍量水提取3次,0.5h/次,滤液行大孔吸附树脂柱,用水—乙醇溶剂系统洗脱,分离得到桔梗总皂苷,结果平均得率为1.603%。 以桔梗总皂苷为原料,于其3%KOH的溶液微沸回流反应0.5h后,稀盐酸中和至pH=4,以甲醇与正丁醇的混合溶剂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并浓缩即得桔梗总次皂苷,其平均产率为63.38%。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桔梗次皂苷,以V?:V?:V?:V?(5:3:1:2)为溶剂系统,其中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正向,转速800r/min;流量2mL/min;检测器波长210nm,灵敏度1A;纪录仪量程100mV,4.5 h内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中间的交叉部分用制备型薄层层析法分离得到第7个单体。 经TLC、RP-HPLC、IR、1H-NMR及13C-NMR等波谱技术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PS Ⅰ[3-O-β-D-葡萄吡喃糖基-2β,3β,16α,23-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PS Ⅱ[3-O-β-D-葡萄吡喃糖基-2β,3β,16α,23,24-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PS Ⅲ[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呐糖基-2β,3β,16α,23-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PS Ⅳ[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2β,3β,16α,23,24-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PS Ⅴ[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糖基-2β,3β,16β,23,24-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PS Ⅶ[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2β,3β,16α,23,24-五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包括化合物PS Ⅵ,均为首次从桔梗中得到的次皂苷,其中化合物PS Ⅶ为首次得到的C3位上连有3个糖的次皂苷。 采用RP-HPLC,建立了桔梗次皂苷的定量方法,以V?:V? 六林衣业人学恤0:学位论义 桔校次皂公的化学州阿c及儿构效关系初恍 (28:72)为流动相,流速 1石 mL/min,检测器波长 210 urn,进样量 PS在 0.08~ 2.88 u g、PS 11在 0.13~ 4.68 v g、PS Ill在 0.11~ 3.po u g、PS IV在 0.10~ 3.60 n g、 PS V在 0.0~3.24 n g、PS VI在 0.09~3.24 u g、PS W在 0.12~4.32 u g之间呈良好线 性关系,平均回收率 PS!~PS Vll分别为:98人0%、93厂9%、98.27%、95二8%、97.90%、 98.41%、96.41%。 在桔梗皂昔类成分体外实验中,桔梗总次皂昔显示了较强的活性,其金黄色葡萄 球的最个抑菌浓度(MIC)为3.125mg/mL,表皮葡萄球菌为12.sing/mL,PS、 PS Vll对余黄色葡萄球的 MIC为 25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 50 mg/mL、 25mg/mL,在 1石625 mm/mL浓度下,桔梗总皂昔、总次皂苦、总皂昔 元和6种次皂昔均无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