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教师群体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的威胁和影响;而源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农村初中教师群体更容易受到职业倦怠威胁和伤害。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的身心健康已深深地受到职业倦怠的威胁和伤害。农村初中教师是担负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职业倦怠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决定着教师个人身心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因此,迫切需要对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问题研究,不仅可以为改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循证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改善和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管理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本研究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对随机选择的新会区的3所农村初中和3所城区初中共18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5个方面包括性别、班主任角色、教龄、任教年级和职称进行比较,以揭示当前新会区农村、城区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两者差异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新会区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整体上不严重,但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明显较城区初中教师严重;性别、班主任角色、教龄、任教年级和职称上,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感均较城区教师高。接着,研究从这6所初中里随机选取了4名在职教师和1名离职教师进行访谈,深入研究分析后,发现引起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在社会层面,社会赞颂与教师的弱势地位冲突;社会厚望与教师期望冲突。在学校层面,学校评价管理、激励机制与教师工作热情冲突;学校呆板管理与人本管理冲突。在职业层面,时间心理负重与承受能力冲突,而且教育对象特殊。在个人层面,教师出现多重角色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失衡、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以及教师的个人性格与综合素质差异。最后,根据相关的现状和主要的原因,研究分析认为要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政府而言,要发挥政府政策指引作用,建立稳定社会支持系统;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减轻教师工作负荷,重视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教师职业满足感;对个人而言,教师应重视自我认识,自我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