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岛村落是我国渔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承载着传统民居、传统街巷等物质方面的内涵,还承载着我国灿烂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包括海岛村落在内的传统村落面临了巨大的保护与发展的挑战。本文以海岛村落的空间演变进程为主线,尝试探讨舟山市海岛村落的发展趋势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关联性。深入探究海岛村落的形成原因、分布特征是研究海岛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基础。通过舟山市1390个岛屿上有人居住的海岛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舟山市近年来实施的“小岛迁,大岛建”迁居工程、“舟山市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规划”等课题项目,对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通过Google Earth、3S技术对舟山海岛村落及县级城镇的地理信息进行收集,利用ArcGis10.2软件平台对海岛村落进行空间分析,使用SPSS16.0对类型结构进行归纳分类。结合村落的人口规模、形成年代原因及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基本情况,对不同类型进行描述总结,并根据舟山海岛村落类型结构,从市域及县域两个维度对舟山海岛村落的资源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前文的数理分析结果,对舟山海岛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思考和建议。文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对当前的研究背景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总结,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部分阐明海岛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海岛村落空间分布特征领域的相关研究内容,对文章主体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作了总结的同时,构建了行文的主体架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并找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后期研究深化方向。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对海岛村落空间分布领域,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分别从村落与聚落、分布规律、有效竞争空间和空间组织等几个名词界定了研究范围,并从传统规划理论、人地协调理论、传统风水学理论、山地中心论及产业集聚理论等几个方面介绍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海岛村落空间发展及形态演变分析。本部分主要对海岛地区村落的形成发展及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分析了各种要素在海岛村落形成各个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自然与资源因素和人文与传统因素,内容涵盖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淡水资源、水产资源、能源资源、岸线资源、景观资源、传统规划理念、民俗宗教、军事政治及传统风水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海岛村落演化规律,并从海岛村落的演化动因和海岛村落的演化机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海岛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本部分主要对海岛地区村落空间布局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回顾与总结,分别从环渔港分布、环岛状分布、背风山岙分布、沟塘库渠分布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舟山实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海岛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包括环渔港分布、环岛状分布、背风山岙分布、沟塘库渠分布等四种。这四种村落空间组织规律,共同构成了海岛区域村落空间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章主要介绍了舟山海岛村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首先,介绍了舟山地理环境及人口概况;其次,介绍了舟山市海岛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舟山市的具体情况从环渔港分布、环岛状分布、背风山岙分布及沟塘库渠分布;最后,介绍了舟山市海岛村落空间分布成因,分别从舟山市历史发展对村落分布的影响、海岛村落的产业对村落分布的影响及海岛村落文化对村落分布的影响三方面展开论述,剖析海岛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本部分从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着手,对全文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优化海岛村落空间分布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的对策建议。海岛村落空间分布异化现象已成为当前城乡建设过程中面对的课题,海岛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既要体现其与现今社会的环境共融性、文化多元性,又要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力求让海岛村落完整地保育下来,使得其所承载的海洋渔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