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九五”计划中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刚经历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清楚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中说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命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在对概念的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状况、技术进步与创新、体制和制度;并阐述了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其次,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的问题;这主要是由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技术水平与人力资源素质低等造成的。再次,对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得出这些财政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财政政策主要存在的不足:一是环境保护的政策不足,二是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合理,四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不充分,五是促进国内消费的政策不完善。最后,根据我国现状,对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这五个方面的财政政策分别提出了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