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有效的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主要的认知手段。它以相似性为桥梁,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在完成对本体认知的同时兼收生动形象之美。而隐喻的翻译,一直是译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关联理论,人类的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对发话者而言是明示过程,对受话者而言则是推理过程。成功的话语交际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是受话者根据明示信息寻求最佳关联,识别发话者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观,隐喻是言语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一般话语,属于语言的阐释性用法,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翻译是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活动。这种双重的交际活动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译者的任务就是根据关联原则成功推理出原作者意图,以符合广大目标读者认知环境的方式将原作的明示信息以最佳关联的方式呈献出来。换言之,最佳关联是衡量隐喻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它受制于两个次原则:译者要确保他所呈现的信息在他的能力所及范围以内是最佳关联的;不能给译入语读者增加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论文采取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最佳关联原则的两个次原则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衡量,分析其英文翻译是否达到最佳关联,并对未达到的提出了改译意见。研究发现,最佳关联原则的确是判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优劣的有效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