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可以高度提炼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大类,它们在调控的特质性、传导渠道和作用重心上都有显著区别,其实施效果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环境性质存在着对应关系,对这两类货币政策效果和实施条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热点。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发生过多次转变,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调整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宏观经济背景亦频繁变动。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备受争议。本文运用货币金融学及相关理论,从总体上分析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在我国推出的的背景、机理和实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单一周期、双周期和叠加周期,对两类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节奏和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进一步,引入时变参数模型,将我国经济周期进行最大程度划分,并通过两类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作为标准深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时变特征,最终以基于中介目标相关性视角研究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为落脚点,以期为我国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目标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方式均趋于常态化和频繁化。(2)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由于各具有特点而存在差异,数量型调控的优势在于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较大,价格型调控的优势在于其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时滞较短。(3)从演进性角度来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产生了变化,这是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逐步成熟与宏观经济复杂性增强共同作用的结果。(4)从时变性和演进性角度来看,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保持稳定,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呈现时变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从冲击程度来看,价格型调控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最大冲击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经济状态下,价格型调控手段的宏观经济效应具有明显时变性。(5)数量型调控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在下降,而价格型调控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在上升,但从总体看,数量型调控在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