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走上了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的道路。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严重的政府信用危机已经在逐步蚕食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发展。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既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政府信用危机所暴露的问题就更加尖锐。公共政策作为政策信用的表现工具,是政府与社会相关主体的一种契约关系。公共政策在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所出现的弊端和不足,影响着公共政策的信用度,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阻滞在一定程度上耗损了政策的效益,削弱了政策的权威,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的信任感,损坏了政府形象,妨碍了社会发展。公共政策的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现状,我们要究其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弱化的措施。到现在为止,中外学者对于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政府信用这个层面,没有再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学者们基于现实的背景,作为对现实改革加以指引的理论需求,探讨了政府信用缺失的历史背景和可能原因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政府信用。尤其是国内学术界对政策信用这一问题的研究,如政策信用危机的内在根源,表现形式进行逻辑上的梳理,没有进行更具体的详细的研究。在这样背景下,笔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逻辑上探究政府政策信用危机的深层根源,并探讨构建政策信用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