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在我国,循环经济已作为战略得到了深化。然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有效推进还需要多方面努力。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机制和制度安排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推进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我国现行循环经济制度的大部分是以政府为主体,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各项法规、政策等强制性措施,激励的运用明显不足。文章首先剖析了循环经济的外部性,认为外部性的存在使循环经济发展受阻,将外部性内在化,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关键。然后,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外部性内在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作,政府、企业、公众分别是循环经济的引导者、主导者和参与者。循环经济制度应同时突出市场的竞争作用、政府的规制作用及公众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第三部分开始,以市场、政府、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为侧重点,深入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引入基于市场、政府介入的激励机制。对于政府介入,本文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从政策引导、制度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去营造适当的激励机制。政府首先应该定位在改善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环境,包括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确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和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三个方面。政府介入的另一个方面是,政府要有合理的政策制度设计。本文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模型对中国如何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应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公众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操作框架,建立多种激励手段和措施并存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一方面,应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考核制度来激励地方政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教政策和提供支持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政策来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在固定支付合同下,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提供激励和约束;在激励合同下,通过环境标志制度、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等经济激励制度对企业提供激励和约束。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最终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及公众在内的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全面综合的机制和氛围。
其他文献
第五幅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于9月16日-20日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本届农博会分为展馆区、现场区2个部分。展示主要分为11个市综合展区、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对企业而言,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剑,使用得当,它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财富;反之,安排欠妥,它就会加速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因此掌握好有关
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农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又使我国农业在市场化道路上需要应对国际大农业的竞争。但“小规模、分散化”
<正> 1946年,我在上海《新闻报》当记者,被派到南京采访和谈新闻,天天和同行们奔走于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官邸,国民党邵力子等大员寓所,以及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驻地之间。那时我
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可吸入颗粒物,并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区域性特征。目前,PM10浓度居高不下是我国快速发展中城市所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而该问题在北京及其周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