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强化耕地保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益凸显,耕地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迫在眉睫。针对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选址不科学等问题,本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进行选址研究,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建设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为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选址的科学性,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与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程度及建设空间稳定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模型,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结合热点分析模型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的集聚程度,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1)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耕地形态三个方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高度适宜面积21100.2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95%;中度适宜面积20781.8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37%;低度适宜面积11795.53 hm2,耕地面积比例为21.78%;不适宜建设面积489.3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90%。(2)从区位条件、耕地性状、规划控制、生态状况四个方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理想点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运用自然断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划分为高度稳定、中度稳定、低度稳定及不稳定四个等级。高度稳定、中度稳定、低度稳定、不稳定四个等级的面积分别为25432.42 hm2、12372.86 hm2、7768.95 hm2、8592.75 hm2,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46.95%、22.84%、14.34%、15.86%。(3)通过构建基于耦合协调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模型,借鉴常用的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即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不适宜建设。基本具备面积22431.4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41%;稍加改造面积19604.61 hm2,面积比例为36.19%;全面整治面积310.0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57%;不适宜建设面积11820.85 hm2,面积比例为21.82%。(4)采用热点分析模型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耦合协调度的集聚程度,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在高标准基本农田易建设区的热点集聚区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设计新村镇、城关乡、观音寺镇、梨河镇、八千乡及辛店镇6个乡镇,项目总规模为3591.18 hm2,可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积3455.87 hm2,可新增耕地12.84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