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列入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该区域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机统一,对于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要素资源节约、降低生态成本、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理应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学者在经济效率的研究中形成多种测算方法,本文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工业三废为侧重点,将环境污染视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经济效率的测算中。首先,构建一个反映环境污染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效率具有影响的综合指数,依据DEA模型分析特点,选择超效率CCR模型与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SBM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传统经济效率与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趋势变动水平、空间差异性和收敛性以及空间关联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各因素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进而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大部分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呈现上升变化趋势,且波动幅度小于传统经济效率的波动幅度。二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下游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水平高于上游及中游城市。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下游城市之间绿色经济效率差异在逐渐缩小且三类收敛现象均存在,而中游、下游及整体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Theil系数并无明显减小趋势,且三类收敛现象均不存在。四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U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水平提高有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对上游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中下游及整体对外资的利用验证了“污染天堂”假说;科教投入促进中下游绿色经济效率提升,政府环境规制有利于整体及中游绿色经济效率的改善,验证了“波特假说”,而在上游及下游城市“波特假说”在短期内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