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是必然趋势。经过试点探索,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全国范围推行,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全国很多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停顿状态。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试点工作中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缴费参保率低、基金积累不足和养老保障待遇太低等问题,致使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不能真正调动农村居民缴费参保的积极性,导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分配理论、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理论、城乡二元化理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为指导,采取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典型调查与逻辑推理、比较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内江市东兴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例,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东兴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三级社会保障网初步建成,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资金筹集渠道有所拓宽,基金积累逐渐增加;养老保障待遇和农民参保积极性有所提高。(2)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设计欠合理、政策宣传贯彻执行不力等,导致农民缴费参保率低、基金积累不足和养老保障待遇低等问题,降低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任度,参保积极性不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3)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设计,加强社会保障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用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