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以测井、地震、地质等多种学科分析为手段,对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成岩作用、成藏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前陆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概念,并对须家河组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进行了分析。 论文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地震资料,在须家河组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层序体内部的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进行识别和划分,并与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相互验证、修改完善;然后从标准剖面出发,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从而对整个须家河组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须家河组一共识别出四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和层序Ⅱ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层序Ⅰ湖侵体系域因其有机碳丰富、泥岩厚度大,为主要烃源岩及区域盖层;层序Ⅰ下降体系域和层序Ⅱ低位体系域,由于砂岩孔渗性相对较好,可为储集层。 在层序地层学格架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相、风暴沉积相、三角洲相、海湾相、湖泊相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等类型,其中三角洲、扇三角洲是研究区的主要骨架砂体。论文首次发现并分析了川西须家河组风暴岩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沉积序列,研究了风暴岩的沉积学和岩石学特点,并建立了其沉积模式。 根据对12口井的钻井岩心观察、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等分析,同时,收集了川中地区部分井的相关研究资料等,对研究区储集岩成岩作用、储集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论文对川西前陆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进行了分析。对野外露头资料、取心井的岩心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分析,结合粒度、古生物以及薄片等微观鉴定分析,进行单井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分析,然后进行剖面对比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分析,从而建立了全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分析模式。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须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平面上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等7个带,它们分别是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Ⅰ)、主可容空间增加带(Ⅱ)、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Ⅲ)、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次可容空间转换带(Ⅴ)、次可容空间增加带(Ⅵ)、次可容空间减小带(Ⅶ)。 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受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论文提出了三种油气成藏模式,认为不仅川西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向西存在着相变,而且因该区存在印支及燕山期古构造,也就存在油气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本文同时指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属于构造裂缝和岩性复合圈闭成藏类型。研究认为,层序界面、体系域界面、准层序组界面复合控制本区油气藏的形成;层序Ⅱ低水位体系域准层序组Ⅴ是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段。在平面上可容空间转换带和次级可容空间转换带最有利于油气成藏。
其他文献
含油气盆地古超压普遍存在,超压的发育与压实不均衡、烃类生成、构造挤压、孔隙流体热膨胀、黏土矿物脱水等多种因素有关。超压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密切关系,不同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滨海软土结构性及结构性力学模型研究”(40172092),和广东省重大项目“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及地基处理工程”,以深圳湾淤泥土为研究对象,采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在2020年过去的6个月中,彩妆市场受疫情影响,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从天猫与一些咨询机构的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少量彩妆品牌市场表现良好,大部分彩妆品牌进入了凛冽的寒
“国王诉汉普顿案”是英国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税法案件,同时也是著名的宪法案件.该案加深了英国内战前的宪法危机.对该案的宪法解读,通常认为是它触动了“国王非经议会同
原状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主要以非饱和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与饱和土不同,非饱和土是由土粒(固相)、孔隙水(液相)、孔隙气(气相)和液-气交界面四相体系构成的。这四相体系的
洁面是面部肌肤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洁面产品是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污垢的表面张力,通过润湿、分散、发泡、乳化等作用达到清洁的目的。洁面产品按剂型可分为膏霜剂、泡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