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息息相关。邓小平指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与科学”。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其中农村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从源头抓起,能使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农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基础教育,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潍坊农村基础教育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对解决当前围绕潍坊农村的“三农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常住人口达924万,其中农民占630万,有6300个自然村。农村经济的繁荣,直接影响着潍坊市的经济建设。研究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寻求对策,对于发展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潍坊现代化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共五个部分,对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做出系统的阐述,找出现阶段潍坊市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1、引言。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2、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概念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理论。3、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从潍坊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构成与建设、中小学学生现状调查、新课程改革推进情况三个方面,概括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现状。4、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找出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5、本文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综述本文研究结论,针对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陈旧,教育效率低,政府没有意识到农村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政策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配置不科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较少,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教育观念薄弱,家庭教育起不到作用。这些问题,都是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表现。而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环境上来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潍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城市建设的战略,制定了“城乡二元”的策略,“一个国家,两种政策,二元治理”的体制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优先发展城市建设,因此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城市发展为主,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资金投入不平衡,教师资源分配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个因素,制约着整个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制约着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出现诸多问题。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导致教育资金短缺,限制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包含了方方面面,教育政策、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改革等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农村基础教育这样一个整体。无论是这个整体中的哪一个环节,要想健康发展,为农村基础教育起到促进作用,都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支持。但现在实行的“以县为主”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经费国家出小头,地方出大头。这种体制,促进了县域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能均衡的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严重制约着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想要解决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改变现有的资金投入方式,多元投入,为农村中小学发展提供保障;转变观念,让农村基础教育从“二元对立”中走出来,走向多元化,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定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于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引起学术界及政府对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视,共同研究,齐抓共管,为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指明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早日实现潍坊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