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科德育理所当然承担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任。目前,作为直接德育的思想与品德课仍然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除此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仍然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科德育功能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影响到当前德育工作的效果。蕴含着丰富、有待开发德育资源的语文学科,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体系,更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把握语文课堂这一德育阵地,通过开发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论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从相关概念、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可行性三个方面对研究背景进行分析。从发挥语文学科德育的独特魅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科德育功能的内在要求三个方面论证本研究的必要性,并凭借语文教科书为平台、语文课堂为支撑的优势进行本研究。第二章主要从教科书中德育资源的整体呈现和文本分析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分布在整体上呈现数量先增后减、比例逐级递增,体裁多样、以记叙文和散文为主,外国文学数量偏少,以爱国主义和现代文为主的特点。将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分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和人格品质教育三大主题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主要是研究讨论与建议,分别从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现存德育资源的优势以及不足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从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育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教科书作为教师授课的基本媒介,肩负连接师生的纽带功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是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主要来源以及依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科书中的德育资源往往是以隐性形式呈现的,其发掘与利用的程度受制于教学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发挥效果。本研究希望可以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德育思想的深化,为德育实践工作建言献策,借此完善语文课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