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工具的日益增多,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呈现上不断地精益求精,力求为学生展示出多形式、大容量、高品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呈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言语呈现和非言语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其中,非言语呈现包括形符呈现、体态呈现、影音呈现和副语言呈现。课堂教学呈现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课堂教学呈现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呈现、学生呈现以及师生互动呈现;从课堂教学呈现内容来说,可以分为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从课堂教学呈现形式来说,可以分为言语形式呈现和非言语形式呈现(形符呈现、体态呈现、影音呈现、副语言呈现)。研究方法主要是视频分析法、课堂观察法与问卷法。选取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孙双金、管建刚3位名师每人2节优质课教学视频,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统计与分析他们的课堂教学呈现行为;选取江苏省N市J小学高中低三个年级段的各一个班进行课堂观察,共记录了 4节语文常规课,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统计与分析三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行为;选取江苏省N市J小学的307名同学为问卷对象,调查学生在课堂教学呈现行为上的倾向性。将学生的性别和年级作差异比较,发现:男女学生对教师的体态呈现有不同的态度;学生的年级愈低,愈喜欢老师呈现教科书内容、愈喜欢老师在黑板或PPT上进行文字呈现、愈喜欢老师运用图像呈现;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比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更喜欢与老师产生师生互动;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比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更希望老师在教学中多运用肢体呈现。将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呈现倾向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师的课堂提问不仅对被提问学生的帮助很大,还对课堂上的其他学生有引导和反馈作用;学生希望由老师为他们讲解教科书知识,而非自己探究;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够有生活语言做铺垫和引导;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多使用体态呈现,帮助他们的理解;学生希望老师能多运用非言语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尤其是副语言呈现和影音呈现。在将优质课和常规课的观察量表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两者在课堂教学呈现行为上的差异,以及问卷结果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呈现行为的倾向性研究,针对现状及原因,将教师作为策略的实施主体,提出对策包括:1.课堂教学呈现主体生本化和适时化(着重关注学生主体呈现的内在价值;因时制宜采用师班互动与师个互动);2.课堂教学呈现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全面挖掘教科书的生活素材;师生互动由鼓励性反馈转向具体的引导或总结);3.课堂教学呈现形式多元化和审美化(巧妙发挥多元呈现的最优效果;充分利用影音呈现的审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