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erent Realizations of the Same Intention: On Different Presentations of Androgyny of To the Ligh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性同体”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9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为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伍尔夫本人也在其文学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概念所表述的理念,其中最明显的作品如《奥兰多》和《到灯塔去》等。  “双性同体”概念提出以来,不仅得到文学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也得到翻译理论界尤其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的充分关注。在翻译界,已有大量研究将“双性同体”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大多只是将其作为使女性主义走出困境的一个出路,或用来描写译者与作者、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新关系,而很少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双性同体”在翻译作品中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本文以伍尔夫本人创作的《到灯塔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性同体在该作品中人物对话、动作、外貌和神态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对马爱农和瞿世镜在各自的译本中实现原作的双性同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两位译者都能深刻认识原作中的双性同体现象,其翻译意图也基本相同,即都是为了充分再现原作者的双性同体理念,但二者实现这一意图的途径和方式却有着显著区别,如两位译者在对具有性别印记词语的敏感度、仿拟方式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侧重点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两位译者在社会性别、主要从事的职业和对伍尔夫作品的认识程度等不同而造成的。  一般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增补、劫持和加注等策略消除男性霸权,在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中建立新的秩序。但本论文通过对两位同样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译者的翻译行为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译者其实拥有基本相同的翻译意图,只是由于社会性别、所从事的职业和对原作的认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会对原作的双性同体现象有不同的实现途径,从而使译作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一发现对于还原女性主义译论的本来目的,尤其是还原译者与作者、译文与原文的本来关系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在翻译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中的性别意识也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迈尔斯·富兰克林凭借着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小说《我的光辉生涯》,被人们视为澳大利亚文坛的先驱。小说讲述了一位丛林女孩成长经历的故事-一个不谙世故的年轻女孩在与社会对女
余光中是一名大作家,也是一位名学者,其毕生创作不断,著译无数,曾言自己以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翻译只不过是左右手挥洒之间“写作之余的别业”。然而,这“别业”以质观,以量计,比起许
英语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伊始便接触到了冠词的学习。然而,冠词仍然是英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尤其是对于那些像中国学生一样其母语中缺乏冠词系统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冠词的这
生态批评探讨的是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当代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成名小说《冷山》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它揭示的是人类现代文明肆意极端发展所引发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