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我国提高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开始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地区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青岛是我国沿海快速城市化区域之一,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了探究青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本文尝试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内涵和机理的基础上,从青岛市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并测算其协调度,定量分析了 2000-2018年青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过程与演进趋势,最后回归分析用于探讨引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研究发现,从指标权重来看,经济城市化对城市化系统层面的综合城市化贡献比例最大,然后依次是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以及人口城市化;生态环境水平对生态环境总体水平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和生态环境效率。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青岛市2000-2018年间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范围为0.0623~0.9466,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范围为0.3353~0.8037,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平子系统波动幅度较大,表现出极其不稳定状态,状态、效率及响应指标随城市化发展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总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00-2018年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范围为0.2357~0.9124,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二者耦合相关系数R2>0.9,二者总体耦合效果较好。研究期间,青岛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发展经历了 4个阶段,按时间序列分别为中度失调的对抗期-城市化滞后型(2000-2004年)、勉强失调的磨合期-城市化滞后型(2005-2009年)、良好协调的中度耦合期-发展同步阶段(2010-2013年),高度协调的高度耦合期-生态环境滞后型(2014-2018年)。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结果来看,城市化子系统中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较大,之后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生态环境响应受城市化系统影响最大,之后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生态环境效率、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水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青岛市实际情况,从科学合理推进城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实现青岛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