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分子磁性化合物领域发展迅速,有关其磁学性质的研究一直是材料化学和配位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桥联多核配合物通过桥联配体所传递的磁耦合作用,而关于分子间作用力对配合物磁性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人们对其自旋载体基团间的磁耦合机理还远未了解。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本论文合成了六个2-取代基-1,10-邻啡啰啉化合物,即,2-(4-甲基吡唑基)-1,10-邻啡啰啉(L1)、2-(N,N-二甲氨基)-1,10-邻啡啰啉(L2)、2-(3-氨基吡唑基)-1,10-邻啡啰啉(L3)、2-(2-羟基-乙氧基)-1,10-邻啡啰啉(L4)、2-(3-甲基吡唑基)-1,10-邻啡啰啉(L5)和2-(1,2,3-三氮唑基)-1,10-邻啡啰啉(L6)。基于这些配体又合成了十个新型配合物,即,双核CuII配合物[Cu2(μ1,1-N3)2(L1)2(ClO4)2](1)、单核CuII配合物[Cu(L2)Cl2](2)、单核CuII配合物[Cu(L3)Br2](3)、单核CuII配合物[Cu(L4)2N3](ClO4)(4)、单核CuII配合物[Cu(L5)(NO2)(H2O)](ClO4)(5)、单核CuII配合物[Cu(NCS)2(L6)](6)、一维链式CuII配合物{[Cu(L1)Br](ClO4)}n(7)、单核MnII配合物[Mn(L6)Cl2](CH3CN)(8)、单核CuII配合物[Cu(L5)(SO4)(H2O)](H2O)2(9)和双核CuI配合物[Cu2(μ2-I)2(L6)2](10)。对合成的十个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光谱测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对配合物(7)进行变温磁化率的测定,所得实验数据按双核公式进行拟合,获得了良好的磁性数据。对含有π π重叠和氢键的配合物(1)、(2)、(3)、(4)、(5)、(6)和(8)分别进行理论计算,获得了磁耦合常数J值。研究由分子间力所导致的各种磁耦合通道与磁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因素。本论文的成果在于,对分子间作用力与其磁耦合机理的关系进行了粗浅地探索,这对制备理想的分子磁性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