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草》是鲁迅独创的一部散文诗精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它的精神内核独属于鲁迅。但打开研究的视野,我们发现,《野草》更是鲁迅实践“拿来主义”的范本,它的生成离不开异域养料的滋养,与异域文学资源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于《野草》与异域文学资源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因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所以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相比较《野草》内核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那种具体论述《野草》与多元化的异域文学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从整体上把握《野草》与异域文学资源关系的论题几乎还是有待挖掘的空白。本课题即试图从学术界单一化的理解《野草》与外来文学影响关系中梳理出一个整体的脉络,尽可能完整的呈现《野草》外来资源的多元化特点,并在文学文本的对照比较中突出《野草》的独特性和鲁迅创作《野草》的超越性。
本课题首先从学术研究现状出发,找寻《野草》受异域文学影响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选定尼采、夏目漱石、屠格涅夫和波德莱尔这四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异域作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从艺术形式和精神文化层面论述《野草》的生成与这些异域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论述尼采的反抗,夏目漱石的虚无,屠格涅夫的人性光辉和波德莱尔的颓废这些精神流动的因子,在《野草》的生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上所述即构成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