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项目运用于本科生教育见习的实践研究——以S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部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教育见习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及地位日益凸显。但现如今教育见习仍存在诸多问题,见习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尽人意。  本研究选择了某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二十四名见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让见习生实际运用桥梁项目(BRIDGING-Assessm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PreK-3),以探讨桥梁项目于本科生教育见习的价值及其运用方式的问题。  首先以见习目的、见习内容、见习方法三方面出发,本文将对桥梁项目运用于见习的价值进行讨论。研究中发现桥梁项目中的儿童观察记录表可让见习生的见习目的更为明确、更有针对性;桥梁项目中的儿童活动风格评估细则和行为表现水平标准让见习生浮于表面的见习得以进一步深入;见习生亲身实施桥梁活动促使其从被动的见习走向主动的见习。其次对桥梁项目运用于见习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桥梁项目与幼儿园班级活动安排相冲突、桥梁项目各领域活动并非适用于所有年龄班、见习生对桥梁活动指导语的过度依赖、见习生偏向组织结构化的桥梁活动、对儿童行为水平标准的理解程度影响见习生的观察活动。  最后从内容、方式、评价三个方面对桥梁项目如何运用于见习中提出了建议:桥梁项目应与高校本科生的实践课程结合安排、桥梁项目可循序渐进的运用于本科大二年级学生的见习、桥梁项目可作为教育见习手册的“补充”材料、桥梁项目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融合运用、桥梁项目可扩展本科大二年级学生教育见习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等。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人隐私问题也越来越看重,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他们由于广受大众关注,所以面临隐私侵权问题的几率也会比一般人更大。在某些时候,新闻媒体中也
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这一现象被称作自我参照效应[1]。1977年,Rogers等人[1]首次给出了这一现象的实验性证明,随后这一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得
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最早始于国外,上世纪60年代成为了一股强劲的思潮,之后各种新理念、新制度不断涌现,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了各国关注的话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
对国内有关国外体育课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普遍存在着研究方法的单一、系统研究较少、研究中结合体育新课标的研究缺乏、韩国体育课程研究不足等问题。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咨询干预方式,正广泛地运用在心理治疗中。网络成瘾是近年来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
本研究旨在探讨几种处境不利学生的外显、内隐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这些学生知觉到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为处境不利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随关于着消费领域研究的深入,价格折扣和消费者满意度逐渐成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只是价格折扣究竟怎样影响着消费者满意度?或者说价值折扣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一点,却鲜有研究者予以关注。然而,开展两者关系的研究又是活跃商品销售市场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必须解决的课题,亟待理论界加大探索力度。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开展价格折扣、延迟消费、产品类别对消费者满意度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共进行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