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素质与其它城镇居民相比,整体偏低,这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制约性问题。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桂林市作为广西农业大市和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提升农民素质,探索构建新型农民培育机制至关重要。 目前,桂林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偏低,职业技术技能不强,精神生活方式落后,心理和道德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经济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低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培训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培育新型农民指明了方向。 有鉴于此,桂林市农民受自身、培育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综合素质低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加强新型农民培育的意义,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满足当今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选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通过对现阶段桂林农村农民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分析,以及桂林农民素质的特点分析,试图构建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机制,为培育新型农民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以此进一步提升桂林新型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动桂林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教育的经验借鉴。 第二部分阐述新型农民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的涵义、内容及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指出构建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部分理清桂林新型农民培育的现状和桂林农民素质的特点,为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提供经验与启示。 第五部分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构建桂林新型农民培育机制的路径,为桂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