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是《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在第三学段(7~9年级)的呈现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以“问题”为核心,把研究性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了平时的教学当中,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为高中“研究性课程”积累经验并提供学科支持,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研究了它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意义,指出数学“课题学习”是联系数学各部分内容、各学科之间的一个纽带,能促进知识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数学“课题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选取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合作式探究模式、数学主题阅读、数学调查模式以及数学制作与设计模式进行探究活动。而数学“课题学习”的选题要遵循趣味性、现实性、综合性、可操作性、挑战性等原则,可以选择教材中给出的课题,也可以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在实施数学“课题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与互助协作的能力,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旨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本文从自身设计和教学目的出发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本文同时还研究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对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情况,发现这些这些国家的数学“课题学习”都有共同的特点,即选题多来源于生活、都以“问题”为载体、都提倡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而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虽然我国也对“课题学习”比较重视,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的数学“课题学习”发展还有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因此改变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是当务之急。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在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深对课题学习的理论认识,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要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数学“课题学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