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城镇规模迅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并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甘肃省临夏州位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尤为重要,为调控土地利用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临夏州1993-2018年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临夏州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变化特征,并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综合评价研究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模型,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易康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从土地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度和转化方向来分析临夏州1993-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建立相关性系数模型从社会经济方面探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①1993-2018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四增两减”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水域分别增加了 296.31km2、291.32km2、462.44km2和 38.52km2,耕地减少了 132.25km2、未利用地减少了 956.46km2。②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上来看,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之间转移频繁,其中建设用地主要以增加为主,耕地面积变化不显著,未利用地变化幅度最大、速度最快。③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城镇化率和人口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人口因素次之,城镇化率因素影响最小。(2)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生态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集成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致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但是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状态。1993、2003、2008、2013和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535、0.4862、0.4456、0.4670和0.6956。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较差”(0.2≤RSEI≤0.4)变为“良”(0.6≤RSEI≤0.8),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影响,实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总体得到了改善,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库周围耕地和山坡草地。(3)建立耦合关联度模型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关联度,并将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拟合,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3-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由极不耦合转变为良好发展型,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仍表现为生态环境质量滞后型,因此,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改善。②将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拟合可知,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环境质量起正面积极作用并属于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占总体的比重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就会越好;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严重恶化。③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效应,如植树造林等提高植被覆盖度;另一种是负面效应,表现为林、草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等,高覆盖度的林地转化为低覆盖的草地,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