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农耕历史久远,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该区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特征,年降水量250—600mm,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旱作农业区域。由于降水数量欠缺,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大,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旱灾已成为该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常常困扰着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种植耐旱作物一直是旱区农业生产的固有措施,选择与旱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作物种群,籍助科技进步,充分挖掘并持续增进其降水生产潜力,是实现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小杂粮耐旱耐瘠,适应性强,自古以来一直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作物生产中占居着主体地位,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可或缺。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和出口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小杂粮还是黄土高原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区水土流失控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抓住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契机,顺应市场经济潮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不断提高其生产水平,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将是黄土高原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针对小杂粮生产发展现状,明确了提高小杂粮生产力是实现“三高”(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核心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指出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点和难点所在,只有实现了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二者是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关系。3.论述了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小杂粮的生产优势,表明了小杂粮在高原旱作农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黄土高原,小杂粮应被视为“生态作物”,其对环境改善的作用不容忽视。4.系统的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区小杂粮的竞争力,揭示了其产业开发的广阔前景;明确了小杂粮产业开发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小杂粮产业开发的战略对策,对实现旱区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界定了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现阶段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强调保护性耕作和种植,突出绿色产品产出,促进加工增值增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负效应为主要特征的实现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并提出了必要的保障措施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