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60%-85%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增高的趋势。肾透明细胞癌早期不易被发现,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不到1/3的患者出现血尿、腰部不适及腰部肿块等典型性症状,而目前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为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核磁共振等。即使现在国民健康意识及医疗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及检出率相比以往明显增加,无临床表现而偶尔在体检中被发现的病例日益增加,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诊断时往往为晚期,或许有的患者已有远处转移。因此,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对其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转录因子E2F1(Transcription factor E2F1,E2F1)是E2Fs转录因子家族中一个重要的转录激活因子,其在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调控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家族成员之一,可通过Rb/E2F通路调控E2F1乙酰化水平,影响E2F1的转录活性;当E2F1表达异常时,会使细胞周期紊乱并导致细胞恶性增殖,进而诱导肿瘤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在肿瘤的表观遗传修饰的诸多方式中,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占有重要地位,其包括有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等,而具有乙酰化/去乙酰化功能的组蛋白酶中,HDACs家族的HDAC1具有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维系着组蛋白的乙酰化及去乙酰化的平衡状态,并与相关转录因子(如E2F1)的表达、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控等密切相关;HDAC1的修饰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现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因此,本研究以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HDAC1及E2F1的表达,探讨二者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肾透明细胞癌标本51例(经病理证实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同时选取24例癌旁组织(远离癌组织5cm以上,均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组织学分级按照WHO 1997年推荐的Fuhrman三级分类标准;临床分期按照2010年美国抗癌协会(AJCC)肾癌的TNM分期标准。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所有标本分为两份,一份经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块包埋、切片;另一份标本术后立即以液氮快速冷冻并保存于-80℃冰箱中备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方法检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与对照组肾组织中HDAC1、E2F1的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情况。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别比较两组间HDAC1及E2F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率差异;组间HDAC1及E2F1 m RNA的表达以吸光度比值统计,数值以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上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DAC1及E2F1的蛋白阳性表达均出现在细胞核。HDAC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7%(32/51),高于对照组肾组织中的25%(6/24)(P<0.05);E2F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6%(36/51),高于对照组肾组织中的37.5%(9/24)(P<0.05);HDAC1与E2F1的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瘤体大小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且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越高,蛋白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2 RT-PCR结果显示:HDAC1m 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51±0.151),高于对照组肾组织(0.102±0.044)(P=0.000);E2F1m 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18±0.092),高于对照组肾组织(0.135±0.032)(P=0.004);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DAC1与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且与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并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增加其表达水平逐渐增加,提示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进展有密切关系。2通过检测HDAC1和E2F1在cc RCC中的表达可能对预测cc RCC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有指导性临床意义,并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