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及中、西医预后因素情况,筛选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的中、西医预后因素,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西医预后模型,为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和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队列人群。制作《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证型及中、西医药物治疗等资料。随访获得患者的预后信息,将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恶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作为不良终点事件。使用Epidate3.1软件录入预后因素及终点事件信息,构建数据库。运用
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中医及西医预后因素,共线性诊断并结合医理确定最终的建模变量。将纳入病例按照9: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的中、西医建模变量运用决策树算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模型,通过测试集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其中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病例为56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冠心病病史、高血压型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家族性心脏病病史、合并心律失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LVEF、NT-pro BNP、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D-二聚体、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应用ARB类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用益气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共27个指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共线性诊断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剔除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两个指标,最终确定25项指标为建模变量。
将纳入的383例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共263例,测试集共120例。基于训练集数据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模型,模型中共包含高血压型心脏病史、收缩压、NT-pro BNP及阳气亏虚血瘀证四项指标。使用测试集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建立混合矩阵,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85.0%,灵敏度为12/(12+4)=75.0%,特异度为90/(90+14)=86.5%。
结论:
1.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冠心病病史、高血压型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家族性心脏病病史、合并心律失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LVEF、NT-pro BNP、谷丙转氨酶、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D-二聚体、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应用ARB类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用益气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
2.基于中、西医预后因素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高,泛化能力较强,能够为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观察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及中、西医预后因素情况,筛选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的中、西医预后因素,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西医预后模型,为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和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队列人群。制作《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证型及中、西医药物治疗等资料。随访获得患者的预后信息,将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恶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作为不良终点事件。使用Epidate3.1软件录入预后因素及终点事件信息,构建数据库。运用
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中医及西医预后因素,共线性诊断并结合医理确定最终的建模变量。将纳入病例按照9: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的中、西医建模变量运用决策树算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模型,通过测试集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8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其中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病例为56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冠心病病史、高血压型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家族性心脏病病史、合并心律失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LVEF、NT-pro BNP、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D-二聚体、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应用ARB类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用益气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共27个指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共线性诊断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剔除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两个指标,最终确定25项指标为建模变量。
将纳入的383例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共263例,测试集共120例。基于训练集数据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模型,模型中共包含高血压型心脏病史、收缩压、NT-pro BNP及阳气亏虚血瘀证四项指标。使用测试集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建立混合矩阵,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85.0%,灵敏度为12/(12+4)=75.0%,特异度为90/(90+14)=86.5%。
结论:
1.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分级、冠心病病史、高血压型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家族性心脏病病史、合并心律失常、合并呼吸系统疾病、LVEF、NT-pro BNP、谷丙转氨酶、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D-二聚体、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应用ARB类药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用益气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活血类中药注射剂。
2.基于中、西医预后因素运用决策树算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高,泛化能力较强,能够为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