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将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这项伟大工程的成败。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社会提供最基础的劳动者,它是农村教育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因而,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成为了重点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该如何发展,有待学界探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教育在其中承担着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艰巨使命,教育对于农村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在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依然保持着发展的单一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实践证明,中小学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互动可以实现互利“双赢”的效果。陕北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缓慢,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陕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期望和需求。二是以“升学”为追求的发展模式严重浪费了农村的人力与教育资源。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性差,使两者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四是陕北地区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缺乏特色,缺乏发展潜力。因此,本文立足陕北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实证性的调查数据,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诉求,提出了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保障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农村学校整合教育、课程资源等陕北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的路径,以期对陕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