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培养 MCF-7,建立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观察阿司匹林与环磷酰胺单独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定期观察测量肿瘤体积变化;2.记录最终肿瘤质量及计算抑癌率;3.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的凋亡率;4.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乳腺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基因(EZH2)的蛋白表达情况,对肿瘤组织各组指标与EZH2表达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所有裸鼠均在接种后5-10 d内成瘤,成瘤率100%,肿瘤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各组肿瘤与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之间肿瘤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在第15,18,27,30天时与环磷酰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6,9,12,21,24天与环磷酰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处死裸鼠,取出皮下移植瘤,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大于其余各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体积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瘤重与抑瘤率显示:在第30天时处死裸鼠,取出皮下移植瘤,称取各组移植瘤的瘤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瘤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与阿司匹林组间移植瘤的瘤重比较,瘤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移植瘤的瘤重比较,瘤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阿司匹林组56.30%、环磷酰胺组75.25%、联合治疗组86.46%。3.各组的凋亡率分别是空白组7.99±1.46%、阿司匹林组15.32±0.56%、环磷酰胺组25.13±2.18%、联合治疗组24.26±2.10%。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CF-7肿瘤细胞中EZH2阳性表达情况:各治疗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ZH2的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的表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阳性率比较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采用Image pro-Plu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免疫组化肿瘤组织累积光密度(IOD值)来分析 EZH2表达情况:各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ZH2的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组与阿司匹林组有较低的表达,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环磷酰胺组阳性率比较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法相似。肿瘤组织各组指标与EZH2表达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各组肿瘤组织体积和质量及抑瘤率与 EZH2表达指标均在0.8以上。 结论:1、阿司匹林对MCF-7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并且与环磷酰胺的抗癌有协同作用,使抗癌效果增强,时间点提前。2、阿司匹林明显降低了乳腺癌EZH2的表达水平,与其抗癌效果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提示阿司匹林抗癌的机制也有可能与抑制细胞中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