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翻译和语境息息相关。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原文和在译文中恰当的表达都离不开语境。翻译涉及原语和目标语在意义上的对等,而意义受制于各种语言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因此意义的对等就是两种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功能的对等。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并照顾译文的语境特征,从而最大程度传递原文语境的意义和功能。《红字》是十九世纪杰出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近乎完美的谐和,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原文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因此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境特征,传达正确的意义和功能,译者必须对原文语境特征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分析。《红字》在国内的译介历史虽长,译本多,但《红字》的翻译研究却不多见,还没从语境角度对《红字》的中译本进行过比较分析。本文在批判性回顾了韩礼德语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彭利元教授关于语境三要素的新观点,从语境特殊性的角度对比侍桁和姚乃强两个译本在宗教、文化、语气和修辞等方面是否再现了原文的语境。最后论文指出,语境理论可用来分析探讨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了解语境的一般性之外,更要关注语境的特殊性,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