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穴”是五输穴之一,《难经·六十八难》中记载“合主逆气而泄”,说明“合穴”可以治疗以逆气、泄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下合穴”是六腑合于足三阳经的特定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说明“下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相关疾病。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可以治疗大肠本身的病变时,出现的腹痛、泄泻等。那么,“合穴”的主“逆气而泄”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所主“泄泻”的效应有何不同?其作用机制又有何差异?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前期观察了尺泽、下巨虚二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VIP等影响,结果发现尺泽穴可以显著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而上巨虚影响不显,提示对COPD模型,尺泽穴的影响较上巨虚穴更为广泛,并涉及到脑,根据前期实验的模型为肺部炎症为主,肠等其他脏器损伤为继发病,所以我们认为在该实验中肺经“合穴”对于肺经病变引起的胃肠病比大肠“下合穴”更为有效。这符合五脏互藏、五行互藏理论,各经“合穴”治疗的逆气泄泻应当是与该经(脏)相关的泄泻更有效,对于肠腑本身病变时,其它经的“合穴”是否也有效?根据前期文献整理,十二“合穴”中治疗泄泻的有尺泽、曲泉、足三里等,其中尺泽是肺经的“合穴”,肺和大肠相表里,应当是与肠关系密切的一个“合穴”,临床也有报道其治疗急性胃肠炎有很好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观察“合穴”尺泽穴与“下合穴”上巨虚穴的效应的不同特点、作用机制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本论文主要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一、文献研究文献一首先对“合穴”、“下合穴”基本理论加以概述,对古典文献的记载研究后,发现“合穴”、“下合穴”中均有个别穴位可以同时用于治疗呕吐、泄泻,如尺泽、足三里等;其中以尺泽穴和上巨虚穴为例,分别研究了二穴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时的主治作用等,发现二者在临床中均可以用于治疗泄泻等疾病,但二者有何区别,尚无文献报道。文献二主要研究的针灸在治疗UC时的疗效等,发现针灸的疗效可以得到肯定,取穴方式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多数文献在设计上缺乏严谨性,故可信度相对较低。文献三中主要对UC模型的构建方法加以综述,认为UC模型的构建可以分为单纯性刺激法,免疫复合物刺激法,复合刺激法等多种。但由于人类UC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各造模方法仅能从某几个方面复制UC的发病过程,其中肛门灌注乙酸的方法被认为是最价廉简便,且造模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综述四简述了VIP的生理作用及于微循环之间的关系。VIP是一种在循环、免疫、生殖、消化系统以及中枢、外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脑肠肽,其在组织器官中主要起到扩张血管、舒张平滑肌,直接参与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免疫内分泌等系统中,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另外,在调节机体觉醒效应及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实验研究1、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尺泽穴、上巨虚穴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在肺、结肠、下丘脑中的变化规律及大鼠结肠病理损伤情况,分析肺经“合穴”尺泽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穴效应差异及其机制的不同,探讨腧穴相对特异性规律。2、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为180g±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上巨虚组四组。采用冰醋酸灌肠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尺泽组和上巨虚组从实验周期第3天开始电针针刺治疗,疏密波,频率为2/100Hz交替,强度以大鼠肌肉微微颤抖为度,波宽0.175ms,留针15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病理切片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损伤情况,用微循环显微仪检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液流态变化,并取肺、结肠、下丘脑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结肠、下丘脑中VIP、TNF-α、NPY的含量。3、结果:3.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大鼠造模2天后出现稀便,肛门附近有粪便残留物,并伴有精神不振,厌食等。电针治疗7天后,上巨虚组大鼠稀便消失,食欲及精神情况良好,尺泽组大鼠稀便基本消失或仍有软便,模型组大鼠大便仍不成形。与正常组相比,三组体重均显著下降,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2肠系膜微循环: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尺泽组肠系膜微循环管径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组管径显著缩小(P<0.05);与尺泽组比较,上巨虚组管径显著缩小(P<0.05)。各组间微循环流态见未见显著差异。3.3VIP含量比较:(1)组间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尺泽组肠组织中VI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上巨虚组肠组织中VIP含量显著下降(P<0.05);(2)组内比较:四组中下丘脑内含量均显著高于肺内含量(P<0.05);正常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中,下丘脑内含量显著高于结肠内含量(P<0.05)。3.4TNF-a含量变化:(1)组间比较:结肠组织中,模型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尺泽组和上巨虚组(P<0.05);(2)组内比较:所有组别下丘脑内的TNF-α均高于结肠(P<0.05);另外,模型组内的下丘脑高于肺组织(P<0.05);上巨虚组肺内的TNF-α高于结肠(P<0.05)。3.5NPY含量变化:(1)组间比较: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2)组内比较:在所有组内,肺内含量显著高于下丘脑内含量(P<0.05);在正常组中,结肠内含量显著高于下丘脑内含量(P<0.05);模型组中,肺内含量显著高于结肠内含量(P<0.05)。3.6相关性分析:(1)结肠组织中:VIP与TNF-α、肠系膜微血管管径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VIP与TNF-α含量相关系数为(r=0.474,P=0.013),呈正相关;VIP与肠系膜微循环管径间相关系数为(r=0.496,P=0.009),呈显著正相关。(2)肺组织中:VIP与TNF-α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399,P=0.035),呈正相关。下丘脑内NPY与TNF-α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451,P=0.0316),呈正相关。3.7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出现大面积溃疡,同时在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结肠绒毛消失,基底膜不完整,层次结构不明显,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尺泽组较模型组有所缓解,绒毛组织结构松散,部分消失,部分位置层次结构消失;上巨虚组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较为完整,未见显著损伤;两治疗组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结论:①对UC大鼠肠腑功能的改变,尺泽穴和上巨虚穴均有效,但上巨虚穴的作用更为显著。②在治疗泄泻时,“合穴”与“下合穴”作用机制的不同。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的作用体现于“合治内腑”理论;肺经合穴尺泽则是体现于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中合穴内应于肾,肾为胃之关,肾气不固则水液上泛为吐,下为泄。③大鼠6周龄时,VIP含量在下丘脑内最高。正常组中VIP、TNF-α、NPY在肺和结肠中呈现的分布规律经造模后的病理刺激,在模型组中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针刺后阻逆了该变化。结肠损伤时肺出现了变化,体现了肺和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肺经循行上“环循胃口,下络大肠”的科学性。针刺后出现了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证明了导师提出的针灸效应的“物质调配”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