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碳计划”(GCP)近日发布“碳收支”数据,表示201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60亿公吨,比2012年同比上涨2.1%。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已经对全球构成了威胁。目前,我国己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排放量约占世界的21%,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国际节能减排压力。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不仅与我国贸易模式有关,而且与国际投资引起的转移性的碳排放相关。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 FDI与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基于DEA非参数方法的方向性产出导向距离函数测度了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全局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即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来衡量碳排放绩效水平。再次,本文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四个层面全面分析了进口贸易、 FDI和碳排放绩效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区域分布特点等现状。最后,本文从进口贸易和FDI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多重传导途径入手,利用了我国2000-2011年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系统GMM估计及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口和FDI都促进了技术进步,抑制了规模效率的改进,FDI使碳排放绩效退化,但是改进了技术效率,进口的作用则与之相反。(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FDI和进口都使技术进步改善,东部进口促进了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对技术效率的促进具有滞后的正向效应,而FDI使碳排放绩效和规模效率都退化了;中部地区的FDI恶化了碳排放绩效水平、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但进口改善了碳排放绩效;西部地区的FDI改进技术效率的同时抑制了规模效率,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具有正面的效应,而进口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具有负面效应,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最后基于文章整体研究结论,从吸收先进生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