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向并购作为企业进行外延式扩张的一种方式,早在1937年科斯时代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节约交易费用,资产的专用性,范围经济等一系列经典假说从理论上说明了企业纵向并购的动因,对福特、标准石油等至今仍影响全球经济的寡头垄断企业的纵向并购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纵向并购产生的绩效影响一直是国外学者争论的焦点,芝加哥学派关于“企业纵向并购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提高绩效,节约交易成本”的论述与哈佛学派关于“在一定条件下纵向并购具有延伸垄断势力的杠杆作用”以及后芝加哥学派关于“纵向并购垄断动机”的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研究成果进而也影响了政府对纵向并购的政策导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的发育和完善,纵向并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企业并购的行为中,并在石油、电信、计算机、汽车制造、公用事业、医药等产业内部盛行。企业的自发行为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西方学者对纵向并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促使我国企业实施纵向并购行为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纵向并购的产业特征是什么,纵向并购产生了什么样的的绩效,等等,这些问题不但企业关心,政府也相当关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该题目的研究,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纵向并购对企业的作用,从而为政府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西方学者关于纵向并购理论和实证方法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我国企业的纵向并购行为提供了支持。本文通过回顾西方国家企业纵向并购的历史,总结纵向并购发生需要的客观条件,通过论述我国企业纵向并购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企业纵向并购产生的背景、经济原因及产业特点:我国的产能约束产业,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对资源的依赖,始终具有向上游进行纵向并购,达到稳定和控制资源供给,节约交易费用,进而控制产业链价值的动机;在新一轮的国有企业和央企改革过程中,产能约束产业的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和规模优势,不断地抢占上游资源,成为纵向并购的主力;我国国有性质的产能约束产业,依靠对资源的控制,很容易产生行政性垄断。我国弹性约束产业中处于成熟期的行业,经过成长期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一方面具备了纵向并购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迫于成熟期的生产过剩,竞争激烈等原因,不得不通过纵向并购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抢占市场份额,进行产业链整合,提升企业整体价值。在对我国企业的纵向并购行为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又分别采用会计事件分析方法和事件分析方法从财务绩效和市场反映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实证结果: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纵向并购后的当年和第一年,企业绩效虽然是下降的,但这种影响逐渐减小,并且在并购后第二年企业绩效开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从长远看有一个业绩提升的趋势,因此,从财务业绩的角度看,企业纵向并购事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改善和提高;我国市场对纵向并购事件分别存在超前和滞后的短期利好反应,短期内,纵向并购事件带了正的超常收益率,存在市场效应,但从较长期来看,纵向并购事件不存在正的市场效应。
通过以上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企业的纵向并购行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绩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自发的和不可避免的垄断趋势,因此,国家在对企业纵向并购行为进行政策调控和监管时,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支持这种并购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采取一定的法律、政策手段进行适当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