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言”与“二拍”并称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双壁”,《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据称是“三言”中最好的一部。全书四十卷,以四十则短篇故事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内容涉及爱情、婚姻、友情、政治、财产纠纷等,为后世展示了一幅明末中国的繁华全景图。该书作为“三言”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国内外“三言”研究常囿于传统的或局部性的本体研究,相关的翻译研究屈指可数。《喻世明言》英译(节译本或选译本)始于17世纪,其首部英文全译本则由美国贝茨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杨曙辉和联合国同声传译杨韵琴夫妇于2000年合作完成。本文主要从翻译伦理学视角开展研究。伦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应遵循的各类道德规范和准则。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涉及众多繁杂问题,其本质属于伦理行为,需要伦理学作为指导。翻译伦理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关注翻译中的伦理问题。法国学者Antoine Berman(1984)首次探讨了翻译伦理学这一概念,此后,Anthony Pym(1987)、Lawrence Venuti(1998)、Andrew Chesterman(1997;2001)等也相继阐述了各自的翻译伦理观。其中以Chesterman(2001)系统勾勒出的翻译伦理及其相应伦理模式最具代表性和指导性,其伦理模式包括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流伦理、规范伦理以及承诺伦理,为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多向度研究视角。本研究基于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思想及其五大模式对首部《喻世明言》英文全译本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考察,首先从形式、语言、风格三方面探讨再现伦理在译本中的体现;其次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处理、译者调整译文表达以及满足不同读者阅读需求的角度分析译文中服务伦理的体现,然后描述译者通过文内释义和添加解释性尾注实现交流伦理;此外,从社会道德准则和习惯用法方面探讨译者遵循基于社会规范的伦理;最后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恪守职业道德,诠释二杨译者的承诺伦理。本文分析发现,《喻世明言》英文全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伦理模式下力图在忠实原著和维护英译本的流畅性间取得平衡,较为恰当地向英美读者译介话本小说之代表作《喻世明言》,有助于“让文化真正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翻译重归伦理研究对推动我国典籍文化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本文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第一章,梳理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喻世明言》的研究和英文译介研究。第二章,述介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及其五大模式。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基于Chesterman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主要从译者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及原作者的意图、促进异质文化传播与交流、服务于读者的审美期待、译者的社会责任、协调伦理模式冲突等方面,描述并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后为结语部分。翻译伦理及其伦理模式在《喻世明言》英译中的体现,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译者杨曙辉和杨韵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认识,既丰富了“三言”研究的理论视角,进一步促进我国话本小说译介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翻译伦理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