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粘抗栓片Ⅲ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高致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临床以早期溶栓为最理想的治疗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出现病情恶化,使得人们对该疗法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的密切关注。所以,如何减轻缺血性再灌注损伤,更为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机体运动功能障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钙超载及基因表达的改变等机制密切相关,其中,因氧自由基具有高度活性,缺血缺氧时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易与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破坏生物膜,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神经元的损害,加重机体的功能障碍,故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成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核心病理环节。中药复方降粘抗栓片Ⅲ号(JNKSTⅢ)是在益气活血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建立起来的复方制剂。既往临床观察发现,其可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防护或治疗作用。同时长期运用该药对患者机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疗效。目前关于该复方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进行相关研究。本实验即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拟从抗自由基氧化损伤角度来初步探讨JNKSTⅢ的脑保护机制,以期为其更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及内容1.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225~250g,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片组,JNKST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药均以10mL/kg的标准配制成悬浊液。降粘抗栓片Ⅲ号组分别按0.36、1.08、3.24g/(kg·d)给药;尼莫地平片组按6mg/(kg·d)给药;模型组灌以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给药7d。于第8d采用线栓法造模。模型组及各给药组缺血2h后再灌注24h。2.对各组实验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血流变学测定、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区体积,同时,进行血清及脑组织中的SOD、MDA及LDH的活性或含量的测定以及脑组织缺血区HSP70的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1.神经行为学:与模型组对照,各给药组均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行为学障碍(p<0.05),且以JNKSTⅢ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疗效更为明显。2.血液流变学:JNKSTⅢ中、高剂量组能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3.脑梗死体积: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各给药组均可明显减小梗死体积(p<0.05),且以JNKSTⅢ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作用更为明显。4.血清及脑组织中的SOD、MDA及LDH的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清中的SOD值降低,LDH、MDA值显著升高;脑组织中的SOD值降低,MDA值升高,而JNKSTⅢ能明显逆转上述变化,且该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5.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中的HSP70表达:与模型组对照,各给药组的HSP70表达均增加,且以JNKSTⅢ高剂量组和NIMO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与提示:1.JNKSTⅢ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氧自由基损伤来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症状,减少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脑组织梗死体积,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2.JNKSTⅢ可能通过增强脑组织缺血区的HSP70的表达,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提高细胞抵抗氧化损伤的能力,这可能是JNKSTⅢ对抗氧自由基损伤机制中的一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