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以分税制为主导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以来,中央通过提高其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来加强其宏观调控能力,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但也导致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财权与事权的扭曲,在此被动压力下,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地,财政分权体制揭示了地方政府“理性人”自利的主观动机,致使政府竞争不可避免,在此驱动下,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和仕途晋升,导致投资支出不断增长。在财政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出于主观动机和被动压力,使得财政压力逐渐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增长,存在着债务风险。鉴于此,为了防止债务危机的出现,保证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本文以财政分权为背景,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和成因,并通过实证检验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希望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所帮助。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含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讲述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和理论基础,并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债务风险二者的内涵和分类进行界定,也为后文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三部分,一方面,论述了我国财政分权发展历程,包括计划经济下的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渐进式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以分税制为主导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总体呈现相互“统-分-统”的态势;另一方面,主要从规模风险、结构风险、潜在风险、效率风险和外在风险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得出规模风险总体可控、局部风险债务突出,债务结构性扭曲、结构性风险凸显,存在不规范融资、潜在风险凸显,以及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效率风险,债务具有传递性,外在风险也不容忽视。第四部分以财政分权为背景,从地方政府的主观动机和被动压力两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机理,并基于VAR模型验证了财政分权会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影响。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第五部分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规范融资方式、健全债务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完善风险评价机制和预警体系等方面,以及从财政分权体制入手,通过加快政府向市场的分权、平衡财权与事权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体制根源上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