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面临着挑战。而抗生素和抗菌药物长期使用,造成诸如细菌抗药性、耐药基因的转移、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等不良后果,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健康。益生菌即微生态制剂,是一类能够调节水产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增强机体免疫,促进消化、抵御病原菌侵袭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环保的,因此研究和开发水产用益生菌菌株对促进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即丁酸梭菌,常作为益生菌用来防治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人和动物的腹泻、肠炎等疾病。本次实验研究丁酸梭菌在体外粘附抑制鱼常见病原菌的情况,及其对鮸鱼肠道生理的影响。试验分三部分:(一)分离和培养鮸鱼肠道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建立肠道上皮细胞的研究模型;(二)丁酸梭菌在IEC模型上的粘附,抑制病原菌粘附作用,及细胞安全性评价;(三)通过饲喂实验,观察其对鮸鱼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肠内短链脂肪酸、肠壁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Ⅳ型胶原酶、Ⅰ型胶原酶和EDTA消化鱼肠道中段分离IEC细胞,以贴壁时间的不同纯化IEC,并缩短处理时间,即可获得有活力的、较纯的IEC,呈单层生长,可作为试验的模型。2丁酸梭菌能够粘附于肠上皮细胞,粘附率8.03%,且不侵袭细胞,粘附后对细胞损伤相较低。丁酸梭菌能降低鳗弧菌的粘附率,其中竞争试验,粘附率降低6.71%;排斥试验,粘附率降低8.27%;替代试验,粘附率降低4.47%。3通过饲喂丁酸梭菌,能提高鱼的消化酶活性,影响肠内短链脂肪酸,其中丁酸尤为明显,中后肠浓度分别增加了2.09mmol/kg、2.12mmol/kg。肠绒毛高度增高,中肠提高了28.81μm,后肠提高了34.23μm。上皮细胞上微绒毛高度增高,中肠和后肠分别增高了1.89μm,1.09μm。电镜下观察,可见后肠肠壁上细菌定植。结论:丁酸梭菌具有粘附能力,不存在致病因素,能竞争的抑制肠内致病原微生物,改善肠道消化生理,增加肠内SCFA,增强肠内消化酶活性,提高肠道绒毛高度。采用IEC模型,体外研究丁酸梭菌的粘附及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体内的菌群互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