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工业化建设、国企改革、体制转轨等系列制度性变革,中国妇女、尤其是曾被吸纳进集体主义经济中的城市劳动妇女,经历了群体性的身份演化。本研究将计划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且自身为集体主义劳动妇女,或市场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女性定义为“工家女”。对于“工家女”而言,她们的阶级身份是“工”,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解放的劳动者;代际身份是“家”,是家庭生活中的女儿、妻子与母亲;性别身份是“女”,是社会性别中的女性。本研究通过对193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28位工家女的深度访谈,基于“家-国”视野审视阶级、性别如何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化,以及国家和家庭在三代工家女的身份形塑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的主体依据代际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一代工家女(生于1930-1949)在新中国解放初期如何“为工”,国与家如何在互动中制造了劳动妇女去性别化且不稳定的社会身份;第二部分讨论二代工家女(生于1950-1978)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轨中如何“做工”,工人阶级与社会性别如何在家-国掣肘下形塑了其身份演化;第三部分讨论三代工家女(生于1978以后)在个体化时代“再难为工”的身份变化与阶层现实。“工家女”的身份是流变的、发展的。本研究从两方面作结:第一,工人的阶级身份与社会性别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建构与实践;第二,“工家女”的身份原点与代际联结在于家,以国主导的“家-国”互动掣肘了工家女“小我”与“大我”的身份融合。最后本研究提出讨论,第一,国家父权主义与传统父权主义共谋于工家女的身份实践,其作为女性的主体性身份并未实现真正的解放;第二,工家女的身份演变与中国工人的阶级流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背后暗含着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失语与集体衰落。
其他文献
大型国有企业曾经是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庆华厂为研究对象,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称为新课标),作为最新版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它适应了当下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给予了高中
ERP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使用的重要系统,尤其对于制造企业来说,ERP软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成功实施和应用是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手段。然而,实施ER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残疾率很高,随着近年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下降,残疾率却日益升高,约有9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肢体偏瘫是最常见的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疫苗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新型疫苗安全性较传统疫苗有显著提升,但免疫原性却有所下降。佐剂的应用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虽然疫苗佐剂的研发已取得长足进步,铝佐剂和MF59等多种佐剂已被FDA批准用于人用疫苗,但佐剂诱导的相关不良反应依然限制着疫苗佐剂的开发与应用,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理想疫苗佐剂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糖是有机体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
采用复合形优化法,结合《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中推荐的抗滑、抗倾稳定的分项系数计算方法,并考虑了内河航道船形波等作用的影响效应,对重力式护岸断面进行了
概率统计课程是大学阶段多个学科的重要公共必修课,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相关概念及计算是概率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离散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之间的相似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