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于1955年在巴黎出版后饱受争议,出版初期因为其题材敏感而遭到各界的批评,甚至在许多国家都被列入“禁书”范围。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其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认同其中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该作品问世50多年来已被先后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发行,也被列入了“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洛丽塔》的中译本最早由台湾出版社翻译出版,目前已有二十多种中文译本,但近十年来并未有新的译本出现。国内针对该小说的系统翻译研究多集中在文本形式和内容上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少有人将性别作为考察尺度来进行研究。考虑到小说自身特点,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译者在处理性别体现文本过程中所使用的女性主义翻译手法和其中体现的女性意识,进一步讨论译者性别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女性翻译理论是一门将性别因素引入翻译研究的翻译理论,它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通过扭转翻译作品被视为文学作品副产品的地位,来改变翻译和女性被压制的社会地位。本文选取了女性译者黄建人对小说《洛丽塔》中的针对女性的性别体现文本的翻译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研究以下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对原文语料的分析,明确小说《洛丽塔》中性别体现文本的类型,这些性别体现是否会影响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读者是如何看待这些性别体现的?二、通过对译文的分析,找出女性译者是如何根据女性翻译理论的指导处理性别体现文本的翻译?在译者该小说的翻译过程中,哪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是最常用的?这些翻译策略对读者的影响如何?三、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洛丽塔》的价值,以及该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价值。本论文主要分析女性译者采取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同时也会关注译作中显现的其他问题,比如,女性译者译作中出现男权意识是否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理解女性译者对“写作项目”忠实与传统翻译追求的“忠实”标准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展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实践上的价值以及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理论和实践中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①小说《洛丽塔》中存在针对女性的性别体现文本,同时,作品中语境层面的隐性性别体现多于词汇层面的显性性别体现;②在女性译者黄建人的中译本中运用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减少或减轻文本中的性别体现,然而,受制于对原文的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不能完全消除文中的性别体现;③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于读者的影响是显著的,根据读者调查问卷的反馈来看,大部分读者能够接受女性译者对于原文的改动;④文学作品中显性性别体现多出于塑造形象的需要,而隐性性别体现不一定具有特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