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迪欧无疑是当代世界哲学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之一,他基于数学本体论建构的“事件哲学”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随着国内学界对巴迪欧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其思想的研究也原来越来越多深入。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巴迪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正面的理论阐述,而从反面对巴迪欧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勒(Fran?ois Laruelle)因其提出“非哲学”理论而蜚声于国际哲学界,他基于“非哲学”对巴迪欧的哲学给予了深刻的批判。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主要展现在拉吕埃勒根据阅读巴迪欧《存在与事件》所做的读书笔记而形成的《反巴迪欧》一书中。在书中,拉吕埃勒不仅对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给予了批判,而且从具体层面对巴迪欧的事件理论、真理理论和主体理论也展开了批判。研究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既有利于客观地看待巴迪欧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当前在国际哲学界影响较大却一直不为国内学界所了解的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论述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第一章主要论述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支援性背景,主要包括巴迪欧哲学的学术影响,拉吕埃勒“非哲学”的理论渊源以及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的主要关切。面对相对主义的盛行、革命事业的低潮以及革命主体的消逝,巴迪欧提出了关于真理、事件和主体三元拓扑结构的“事件哲学”,巴迪欧的“事件哲学”通过建构一种操作真理对抗了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通过对偶然事件的强调重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通过对革命主体的重塑探寻了资本主义统治下革命的可能。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哲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包括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思想的症候式的阅读、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以及诺斯替主义对世界的异端阐述。拉吕埃勒和巴迪欧在看待理论民主、解构主义和人类解放方面存在着的巨大分歧直接导致了拉吕埃勒对巴迪欧哲学的批判。第二章主要从哲学观层面论述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非哲学”认为,哲学家们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总是受到由内在性和超越性分裂而形成的结构的制约,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对作为彻底内在性的实在的独断和遮蔽。要想对“实在”有所了解,必须跳出哲学,进入到“非哲学”的领域。“非哲学”不是哲学,也不是反哲学,而是“第一科学”。巴迪欧基于对“哲学终结论”的抗争和对海德格尔的“诗性本体论”的反叛提出了数学本体论,认为数学本体论是在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主观主义占据话语权的当代重建普遍主义的唯一道路和言说存在的唯一途径。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着力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存在着的极权主义、纯粹主义以及对哲学内在整体性的肢解这三个特征给予了批判。拉吕埃勒认为巴迪欧数学本体论是数学和哲学的联合极权,其结果是不仅导致了哲学的外在世界和内在内容被“纯化”,而且也造成了哲学的内在整体性被“肢解”。第三章主要从具体层面论述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事件理论、真理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批判。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事件理论的偶然性和唯意志论,认为巴迪欧把人类革命性的因素完全寄托于偶然性的事件之上,所谓的政治解放更多地只能维持在意志的层面上。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真理理论的独断性和非现实性,认为巴迪欧利用数学论证其哲学的真理性,其实质只是为了赋予自己的哲学以特权地位。巴迪欧的唯物主义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唯物主义”。拉吕埃勒批判巴迪欧主体理论的主体是被动地受事件激发而生成的被动主体,批判巴迪欧迫使革命主体陷入到只具有分散的或暂时的身份的不幸境地。然而,在拉吕埃勒看来,这种被动主体和分散主体在本质上也只是一种由数学-哲学家主观建构出的傀儡主体。第四章主要对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拉吕埃勒在批判巴迪欧的过程中提出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为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深化了对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非哲学”解读以及推动了哲学思维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于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我们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尤其是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否认了现实世界的可知性、忽视了人所具有的阶级性以及泛化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拉吕埃勒的巴迪欧批判启示,强调实在的内在性,但不能拒斥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可知性;鼓励思想的多样性,但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一元性;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不能否定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