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第三纪孑余种。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内相对集中和成片地分布着一个林分古老、具有数百株成树组成的南方红豆杉种群。分别于2011年9~11月和2012年10~12月,对南方红豆杉的种子雨、种子库、种群更新状况及动物对种子命运和种群更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母树自9月下旬起挂果,10月下旬开始陆续成熟,盛果期出现在11月中旬,到12月份落果减少到一个相对平稳的量。种子雨持续时间长,高峰期历时21天。由于种子分批成熟和受风雨影响较大,种子雨曲线呈现两端低中间高、具有多个峰值的波动态势。种子雨由成熟完整的果实、未成熟的果实、被啃食果实、被呕出的裸露种子和霉坏果实5种类型组成。种子雨质量较高,成熟完整的种子超过半数。不同林型种子雨中被啃食的种子密度大小表现为:阔叶林>竹阔混交林>竹林,被呕出的种子密度大小表现为:阔叶林>竹阔混交林>竹林。2、2012年种子雨前期和后期对三种不同林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的取样显示,种子库中存在有未成熟、成熟、被啃食的种子。种子雨前后期三种林型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均有显著增加,完好种子密度的增加量分别为竹林(321.3±55.55)粒/m2、竹阔混交林(192.5±50.4)粒/m2、阔叶林(288.8±52.7)粒/m2。从种子库的水平分布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种子集中在母树冠幅下,并有一定程度的分散。种子雨进入种子库过程中,种子的损失主要是由地面动物的取食造成的。不同林型的土壤种子库中,成熟完整种子密度大小表现为:竹林>竹阔混交林>阔叶林,被啃食种子的密度大小表现为:阔叶林>竹林>竹阔混交林。3、取食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动物总计35种。将所有取食动物就其取食方式、取食位置、取食基质进行聚类分析,在=2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3大集团;在=15的水平上,可划分为9个集团。以动物类群来划分,主要有蚁类(4种)、啮齿类(5种)、鸟类(26种)三大类群。蚁类对南方红豆杉的传播影响甚微。啮齿类是主要的种子消耗者,但地面啮齿类也有一定的埋藏作用。地面种子摆放实验显示,啮齿类的取食强度大小表现为:竹林>阔叶林>竹阔混交林。鸟类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两年的观察期间,黑鹎均是最主要的取食者,取食量多,总频次两年均超过总数的60%。以整吞方式进行取食,起到传播作用的7种鸟类分属于鹎科和鸦科。鸦科鸟类单次取食量较多,飞行距离较长,携带种子时间也较长,鹎科鸟类则相反。两种鸟类在不同层次上帮助南方红豆杉进行传播和更新。4、南方红豆杉种群主要由幼苗(70.11%)和成树(20.11%)组成,幼树数量稀少。空间分布上,幼苗呈现集群分布,成树接近均匀分布。纵观整个幼苗和幼树期的成活率,边缘地带的竹阔混交林的更新最好,竹林适合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但对幼苗的定居和幼树的形成极为不利;阔叶林内虽然有大量种子被传播至此,但更新状况总体较差,仅有林窗处适合更新。这样的更新种群空间分布与动物的传播作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