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18年11月18日《符号、象征与实在——艺术栖身青山绿水之间》悦来公共艺术展(以下简称悦来公共艺术展)为案例分析,以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形式探索为研究核心,通过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历史线索与契机引出悦来公共艺术展。笔者对展览图录与该展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力求客观地再现悦来公共艺术展对于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选择、展览策划、展览作品与展览执行并落地等一系列过程。希望通过对展览的分析及逻辑的建构,促进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再认识。在悦来公共艺术展览中对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讨论前,首先需明确公共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概念区别,在大众认知中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实践往往被认为是公共艺术。其二者有一定差异性,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艺术的立足环境,如果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西方社会学的“公共性”与“公共领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理念,那么公共艺术不存在中国的社会话语体系中,公共艺术作品发生的过程也不具备理想的“公共性”。其次需考虑大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等问题。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实践里,它本身的部分特性也必要渗透到公共空间中,因此,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在公共艺术的概念里,被进一步拓宽。在今天的中国,“公共艺术热”使许多本质为当代艺术的展览通过公共艺术的概念形式进行展出,这使艺术走出美术馆、白盒子空间,去更外部的空间里,探索另外的视觉呈现方式。或许将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实践从公共艺术的体系中抽离解析,它的线索脉络是清晰的。文章梳理了从极少主义到后现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案例作为对此表述的补充。通过这些案例,本文也在试图揭示一种事实,即,中国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展览的实践,在展览机制上还存在着对国外经验模式的学习,在本土化的转换中,也将存在一些问题。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策展人与艺术家身份与作品的转场,用具体的实践,将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联动起来,而联动的结果还在继续发酵中,所以更应该关注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让公众理解艺术在当下的发生。本文通过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的深度研究,希望能够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和艺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