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2/O-MBNR联合工艺能够达到很好的脱氮效果,但除磷效果不是很稳定,为进一步提高除磷效果,了解系统在微生物层面的除磷机理、优化运行,试验对胞内聚合物的含量变化与聚磷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物技术手段对系统菌群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比较与优化,选取三遍纯水洗涤污泥并离心的预处理步骤,NaClO与氯仿混合的提取方法提取胞内PHB,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选取过硫酸钾-高压锅消解、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聚磷酸盐含量。这两种方法快捷易行,经济有效,适合实验室研究及其他实践的应用。不同的C/P比系统除磷效果不同,在C/P比为36时达到最佳除磷效果。胞内聚合物的含量转化随C/P比改变而改变。PHB的含量变化规律为厌氧池增加,好氧池减少。实验中PHB最高含量达160mg/g,厌氧池PHB生成量与COD消耗量、释磷量存在一定定量关系,△PHB厌/△COD厌为0.7-1.1左右,△PO43--P厌/△PHB厌随着C/P比的增大由0.22降至0.05,说明在高C/P比条件下聚糖菌占优势;好氧池△PO43--P/△PHB随C/P比减小而增大,说明低C/P比聚磷菌占优势。聚磷酸盐含量变化规律为厌氧池减少,好氧池增加。各构筑物聚磷酸盐含量随C/P比的减小而增加,单位污泥含量由27mg/g增加到76mg/g;在低C/P比下缺氧池存在反硝化聚磷菌;好氧池聚磷菌对PHB利用率高于缺氧池。C/P比为36时微生物聚磷能力最好,用以下指标表示:好氧池吸磷率:95.6%,单位污泥吸磷量:9.97mg/g。在C/P比为46-73阶段,系统发生丝状菌膨胀,对除磷造成严重影响,胞内聚合物含量变化很大,PHB的周期性含量变化、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过程消失。对污泥进行电镜扫描分析发现厌氧池含有充实饱满的球状菌,少量短杆菌及细胞蔟;缺氧池占优势的细菌为尺寸为0.5-1μm的球菌和1.5μm左右的棒状杆菌;好氧池中3μm的长杆菌、1.5μm的棒状杆菌、椭球菌以及大量珊瑚状大细胞簇共同存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得到系统中存在与Rhodocyclus相关的聚磷菌,聚磷菌分散存在与污泥中,好氧池含量多于厌、缺氧池,但总体相差不大。通过PCR-测序发现厌氧池的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 (变形杆菌),好氧池的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厌氧池和好氧池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两者菌种类别和菌群结构虽有区别,但处于动态稳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