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不仅有助于人们良好习惯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全方面的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也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而大学生作为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其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得失,还会给社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而当前高校积极推进道德教育发展,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前,虽然我国大学在道德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和隐患。当前的道德教育不能正视大学生的被关心需求,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被冷落,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此外,大学生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并没有随着道德教育的发展而得到显著提高。而要改变这一困局,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当前大学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困境。通过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诺丁斯的教育理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当前尽管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颇有建树,或着重关注其关怀伦理方面,或注重女性视角,或将该理论同其他教育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等。但是,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不同的应对之策也往往导致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盲从的状态。而能否简明扼要地提出关心理论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启示,则是所有研究者学术研究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学生作为基点,通过对关怀伦理学的讨论研究,来探索出适用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工作路径,从而来充实该研究领域的丰富性,以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当中存在的学校教育主体关怀能力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被关心的需求和关心能力的提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的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操作性。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阐述了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走入我国教育界视野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关心理论的内容和研究基础。从关心的含义、目标、主体、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对关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概述,以及对关心理论适用于道德教育的利弊面做了评述和总结。在此之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吉利根的女性关怀伦理、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都为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则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指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成就、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目前虽然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仍有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中关怀的缺失现象等。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关心理论对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即不仅要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要提升师生的关心素养,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位一体”的关怀型德育网络,并在教育中要注意特殊群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