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各种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胃镜下溃疡分期、溃疡类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及活动期溃疡面大小的相关性,总结出本病的证型分布规律,为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由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消化性溃疡病例173例,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研究本病证型的分布规律,分析证型与年龄、溃疡分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溃疡类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及活动期溃疡面大小的相关性。
结果: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年龄段、胃镜下溃疡分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及溃疡面大小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溃疡类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与中医证型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按年龄段分组: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均在青年多见;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在老年多见。按胃镜下溃疡分期分组: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均在活动期多见,只有胃络瘀阻型在疤痕期多见。中医证型在活动期出现的比率:肝胃郁热型最高,而胃络瘀阻型则最低;在愈合期出现的比率:肝胃不和型最高,而胃阴不足型则最低;在疤痕期出现的比率:胃络瘀阻型最高,而肝胃郁热型则最低。按Hp感染情况分组:脾胃虚弱型在两组中同样多见;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胃络瘀阻型在Hp阳性组中多见,胃阴不足型则在Hp阴性组中多见。Hp感染率方面: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的感染率最高;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的感染率则最低。活动期病例按溃疡面大小分组: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均在溃疡面>0.5cm一组多见;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寒热错杂型均在溃疡面>1.0cm一组多见;胃络瘀阻型在溃疡面<0.5cm与溃疡面>1.0cm两组中同样多见。
结论:从研究结果可见,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与年龄、胃镜下溃疡分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及溃疡面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客观指标对中医的辨证可有辅助性的提示作用;且脾胃虚弱证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证型,提示在本病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促进溃疡愈合及减低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