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复位治疗椅治疗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复位治疗椅辅助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本眩晕中心连续诊治的165例PSC-BPPV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21例;年龄范围为23~74岁,平均51.3±11.5岁;眩晕病史2天-11年,其中病程<3个月109人(66.1%),病程>3个月56人(33.9%);左耳患病67例,右耳患病98例,无双耳同时受累的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Epely组和TRV Chair组分别接受Epely法复位和TRV Chair复位治疗。  结果:1周时TRV组患者的治愈率(85.2%)高于Epley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周、3月和6月时两组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TRV组患者在4周和3月时所需要的治疗次数少于Epley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6月时两组患者的就诊次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眩晕复位治疗椅辅助复位治疗PSC-BPP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的:评价眩晕复位治疗椅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ubjectiv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S-BPPV)的疗效。  方法:采用眩晕复位治疗椅辅助的Epley法和Barbecue法分别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复位治疗后1周、3月时所有患者均复查Dix-hallpike及Roll-test变位试验,记录患者眩晕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21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第一次复查时,眩晕消失、改善、无变化分别为8例、4例、9例。在长达3个月的随访期中,未发现患者复发。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3%及42.9%,治疗总体有效率为57.1%。  结论:通过体位诱发眩晕判定可疑受累半规管,并采用对应的复位治疗,可对多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效。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1700万未成年人中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我省各地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开展了各种丰富的推广活动。而有趣的是,由于即将迎来升学季,今年许多学校响应“八礼四仪”号召,举行了“独具匠心”的各类“成长仪式”。  高邮中专开展“明八礼四仪,  做文明师生”签名活动  2014年3月20日下午,高邮中专政
目的:利用已经构建好的腺相关病毒-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重组体 (rAAV-HTK),感染人工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HUVEC 细胞合成组织激肽释放酶蛋白量的变化,以及rAAV-HT
目的:研究小鼠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中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表现和致病作用,及 TLR4转导的炎症信号转导通路在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和脂肪栓塞综合征预后中的作用。  内容:(1)利用同
目的:  研究葛根素对极低频电磁场(ELF-EMFs)引起的豚鼠巩膜及体外培养的人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HFSFs)病理改变的作用。  方法:  利用自制的稳定可调的模拟生活辐照磁场的
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重症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在不断增多,念珠菌感染是这两类患者较易发生的院内感染,其治疗药物种类有限。虽然近年来抗真菌新药的研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仍然是临床最常用药物,自90年代投入使用至今已近20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已有研究报道近20年来临床念珠菌的分离谱发生了变化,对唑类药物耐药现象增多,但武汉城区缺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本课题目的就
目的:热休克因子HSF1能够编程肿瘤间质细胞从而促进恶性肿瘤形成;前期实验表明HSF1能够活化卵巢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并促进卵巢癌迁移侵袭潜能;但机制尚不清楚。晶状体蛋白αB(α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