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内,广场舞活动在中国各个省市蓬勃发展。伴随着广场舞的流行,接连不断地出现负面报道和舆论指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广场舞活动存在着“噪音污染”和“空间占用”这两大现实问题。然而个人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操作层面而不深入触及广场舞活动的核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广场舞活动的弊端,也不能真正回答为什么广场舞群体会招致如此程度的污名化。公众通常把广场舞活动解读成一种低门槛的庸俗娱乐,是集体主义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再现,而广场舞群体为自己的辩驳却被忽视了。观念上的碰撞,使得主流群体将广场舞活动视为一种社会风险并意图进行规训和控制。在对广场舞现象的分析中,个人发现媒体和大众对广场舞活动的曲解和污名化,商业团体对广场舞活动的商业利用,政府对广场舞活动的干预等现象广泛存在。广场舞因其争议性而成为一个多方力量介入和交织的领域。个人认为,广场舞因其集体在公共场合跳舞这一形式不符合社会期待,而且在意义表达上较为模糊,加之客观存在的扰民和空间占用等问题,使公众视其为一种社会风险。因而这些针对广场舞活动及其参与群体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手段,便都体现了整个社会对这一现象和群体的规训和控制。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深入了解广场舞活动的特征及其群体诉求,考察多种规训和控制手段如何与其产生互动,有助于我们了解广场舞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境遇。广场舞活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跳舞的群体更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他们值得我们社科学者去感知,去打量,去尊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深描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希望能跳出对广场舞的争议本身,而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语境中考察广场舞活动背后所折射出的更大维度的社会议题。我将从什么群体在跳广场舞,怎么样跳广场舞,为什么跳广场舞等基本问题入手,围绕多种社会力量对广场舞的态度和与广场舞群体的互动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并讨论广场舞活动如何被赋予特定的符号意义,特定的群体又如何展开行动来对其进行规训和控制。广场舞虽然是新兴事物,但这种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文体活动却并不新鲜。以集体形式来进行的休闲活动始终被大众所乐衷,比如流行于上世纪的秧歌,气功和迪斯科等活动都和广场舞有着相似之处。从兴起之初至今,广场舞活动实际上越来越规范化,但其热度却已经有了消退的趋势。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群众活动取代广场舞的地位,个人期望在那时,社会的进步会使我们秉持一种相互尊重和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