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传入西藏伊始到后来的落地生根,使西藏拥有全新的文化结构。而这种文化结构的形成,恰恰是长时间地与本土文化的相融并举、博弈平衡中求得发展的结果。我们暂且归纳为藏传佛教文化结构,且可以认为藏传佛教文化结构的大体框架下形成了西藏独特的文化结构。藏传佛教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工程之一,研究藏传佛教文化成为现当代青年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作为一个点,自始至终扮演着佛教文化系统最为重要的基础,从而成为从事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研究学者的聚焦点。故此,本人以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南宗寺作为研究题目,依据西藏古典历史文献、敦煌藏文文书P.T.996号、石刻碑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口述历史资料,对南宗寺的建寺历史、教派属性、教法传承,寺院属民、寺院的基础设施、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考证和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南宗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对藏传佛教戒律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以下为本专题的各章节内容: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由、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及方法运用。正文: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解释“宗”一词,本文认为“宗”一词并不是表意的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宗堡,即县府所在地,而是指偏僻、幽静,远离世间繁华喧嚣的地方,所指寺院。第二节主要以南宗寺的地理坐标和相关历史为背景,进一步对南宗及其属寺桑阿丹杰林寺、扎西南杰林寺和桑丹培杰林寺的创寺历史、教派属性、教义传承进行研究。第二章:依据敦煌藏文献P.T.996号和相关碑文文献,考证努·南喀宁波和大译师益西央的生平历史。第三章:对佛教后弘时期,“西藏三贤者”前往南宗寺为喇钦贡巴绕赛授戒,将西藏原有的戒律传承在朵麦进行延续恢复方面进行考证。第四章:对南宗寺属民、寺院基础设施,南宗寺属民“康拉巴”渊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结语部分:总结了南宗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系统的点,辐射了整个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历史发展的面,并在点和面的连接脉络中,南宗寺对佛教前后弘期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及藏传佛教发展史中所占的历史里路和内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