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黏膜具有阻止各种物理和化学物质损伤的防御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和上皮细胞更新。胃黏膜屏障主要由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组成,可有效防止H+的反向弥散,阻止大分子入侵,是防止有害微生物经胃侵入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细胞间连接是由紧密连接、黏附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等组成。一旦紧密连接受损,上皮细胞间的通透性增加,细菌、内毒素等就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机体,这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Hp产生的毒素和有毒素作用的酶能破坏胃黏膜屏障,还能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0%以上Hp相关疾病患者是在儿童期受到感染,Hp与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认为,Hp感染后胃上皮屏障功能的受损在Hp相关性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儿童Hp感染对胃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尚不明了。因此,进一步研究儿童Hp感染后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及其变化,对于了解Hp相关性胃病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Hp感染患儿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如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闭合小环蛋白(ZO-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μ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5月-11月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或反酸、黑便”等消化道症状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胃肠镜室接受胃镜检查,所有研究均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胃镜检查时在患儿胃窦部取3块活检组织,一块用于快速尿素酶检测,一块固定于10%福尔马林送检病理,一块液氮冻存后.80℃低温冰箱中保存。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mRNA水平的测定采用RT-PCR法,其蛋白质水平的测定采用Western blot法;E-cadherin和β-catenin在胃黏膜上皮的定位和半定量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儿共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3.5-16岁。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及病理检测Hp阳性27例,Hp阴性14例。Hp阳性组中消化性溃疡者13例,非溃疡者14例。在Hp感染患儿的胃黏膜组织中无论有溃疡组及无溃疡组,ZO-1、E-cadherin、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laudin-4在Hp阳性溃疡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ccludin在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p阳性组患儿的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和<0.05)。结论:Hp感染患儿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E-cadherin、β-catenin表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儿claudin-4表达增加,提示儿童Hp感染后胃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致病机制。